来源:唐志华发表时间:2019/11/27 11:24:33浏览量:5220
“四明穴”为主小儿推拿防控近视操作流程
一、治则
调和气血,疏通经络。
二、操作步骤
主要作用于相关经络腧穴及小儿推拿特定穴,可用孩子护肤品、橄榄油、滑石粉、凡士林、按摩乳等为介质,或隔治疗巾进行操作。(备注:头面部建议用孩子常用的护肤品做介质,慎用其它介质防止过敏,不能用滑石粉等粉剂进行操作。)
(一)头面部推拿
1.患者闭目仰卧,抹前额、分抹前额共2分钟,开天门、推坎宫、运太阳、揉耳后高骨(四大手法)各24次。
2. 拇指按揉印堂24次;点按睛明、上明穴、攒竹、鱼腰、丝竹空、阳白穴、球后、承泣、四白、颧髎各24次。
3. 刮上下眼眶各36次,捏双眉弓(自眉头捏至眉尾)各5次;以双手拇指轻揉推按眼球部5次(远视患儿不能用此手法);以一指禅偏峰沿“∞”方向推眼眶周围2分钟;
4. 以推宝瓶手法以双手拇指沿鼻两侧经双侧颧骨下缘绕至耳前,经角孙穴推至耳后高骨处,时间1分钟。
5. 熨目(温经手法):双手掌快速摩擦感到发热发烫,将双手掌心内劳宫轻覆于双眼上,待热感不明显时,再重复上述操作,如此反复5次。
6. 以双手拇指揉耳廓并点按耳穴:神门、内分泌、皮质下、眼、目1、目2穴共1分钟。
7.点按耳前三穴:耳门、听宫、听会共1分钟。
8. 点按头维、曲差、百会、四神聪共1分钟。
9. 以双手拇指按揉(或一指禅推法)头前顶部及两侧颞部3分钟。
(二)胸腹、四肢部操作
1.患者取仰卧位。分推胸八道1分钟,以拇指按揉双侧期门2分钟。
2.摩腹(顺时针)1分钟,频率60周/分钟。再以拇指按揉中脘、天枢(双侧)、气海、关元穴共1分钟。
3. 拿揉上、下肢各1分钟;以拇指按揉双侧曲池、合谷、五指节、足三里、光明、太溪穴共2分钟,以酸胀得气为度。
(三)背腰部操作
患者取俯卧位,术者以?法施术于背部两侧膀胱经,往返10次,约2分钟;用拇指按揉双侧肝俞2分钟;脾俞、胃俞、肾俞共1分钟,以酸胀得气为度;捏脊5~7次,在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、肾俞重提;直擦背部督脉1分钟,以透热为度。
(四)头颈部操作
患者坐位,按揉风池、翳明、大椎穴共1分钟;以五指拿法拿五经5次;扫散法扫散双侧颞部1分钟,拿揉颈项部1分钟,双手拿肩井5次,结束手法。
三、随证加减
心阳不足者,加推天柱骨、揉心俞、命门。
肝肾不足者,加揉涌泉、二马、补肾经。
推拿治疗结束后,根据情况辅助背部膀胱经拔罐及耳穴压豆治疗。
每次推拿治疗约20到30分钟,每周治疗3次(星期一、三、五或星期二、四、六),六次一个疗程,共治疗1~2个疗程,重度近视或真性近视可治疗3~4个疗程。后期定期巩固治疗,一月一次或两次。
首诊患儿推拿前后分别测裸眼视力,非首诊患儿建议治疗3次或治疗1周后测推拿前裸眼视力或推拿后裸眼视力。
四、推拿结束后
1. 湿巾纸擦拭眼睛,戴眼罩或闭目休息10分钟,可加强治疗效果。
2. 嘱患儿喝水,一方面补充水分,另一方面增强全身血液循环。
3.颈椎保健操
先低头→回正→仰头→回正→向左歪头→回正→向右歪头→回正→向左转头→回正→向右转头→回正。
4.脊柱保健
贴墙站立,后头部、肩背部、臀部及足跟部紧贴墙面,双前臂上举外展,肘关节屈曲90°并紧贴墙壁站立3分钟。
5.注重方向性远近训练。旨在锻炼眼的调节功能,达到预防和治疗近视的目的,每天1遍至2遍。
(1)由远及近看:先看最远处标志物,再看稍近处标志物,分阶段依次递近看,直至眼前标志物。
(2)由近及远看:先看眼前标志物,再看稍远处标志物,分阶段依次向远看,直至最远处标志物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推拿前清洁双手,防止眼部感染。
2.手法柔和,用力适度,注意频率,切勿过快,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。
3.当眼睛有炎症、颜面部有感染病灶时,应暂停推拿。
4.注意眼心反射(眼球在摘除、受压或眼肌牵拉时受机械性刺激,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,导致心律失常,脉搏变慢者,称为眼心反射。眼球加压后正常每分钟脉搏可减少10-20次。超过12次/分提示副交感(迷走)神经功能增强,迷走神经麻痹则无反应。如压迫后脉率非但不减慢反而加速,则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。)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5.应在工作、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,减少视屏时间,久视后要休息片刻,并经常远眺景物等。
六、预防调护
1.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,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,眼与书本应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,不在走路、乘车或卧床情况下看书。
2.减少看手机、看电脑、看电视等视屏时间。
3.学习环境照明要适度,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,黑板无反光,不在阳光照射或暗光下阅读或写字。
4.定期检查视力,对近期远视力下降者应查明原因,积极治疗。
5.加强体育锻炼,多做户外活动,增强体质。建议打兵乓球,以放松眼周肌肉,缓解眼部疲劳。
6.均衡营养,保证所需营养素的充分摄入,增强体质。
7.于氏护眼操
(1)分刮上下眼眶:先刮上眼眶,由目内眦经上眼眶刮至太阳穴,共24次;再刮下眼眶,由目内眦经下眼眶刮至太阳穴,共24次。
(2)点按穴位:重点点按睛明、印堂、攒竹、鱼腰、丝竹空、太阳、四白穴。
(3)转眼球:闭目,先顺时针缓慢旋转6次,再逆时针缓慢旋转6次。较大年龄患儿可适当增加至12次。锻炼眼外肌的均衡拉力,预防斜视等发生及减轻症状。
(4)熨目:双手掌快速摩擦感到发热发烫,空掌,将双手掌心内劳宫轻覆于双眼上,待热感不明显时,再重复上述操作,如此反复5次。
七、食疗方
1.菊花茶 干菊花5枚,冰糖适量。制法:用适量开水闷泡25~30分钟。用法:每日1剂,代茶常饮。功效:清热、解毒、明目。
2.醒目汤 主治:近视眼。配方:枸杞10克,陈皮3克,桂圆肉10个,蜂蜜1匙。用法:将枸杞子、陈皮放在纱布内扎好,然后与桂圆肉一起,放在锅内,加水适量,煮沸半小时后,取桂圆肉及汤,并加蜂蜜,当点心吃。
3.黑芝麻炒香压成末,蜂蜜适量,牛奶1杯,每次取黑芝麻末和蜂蜜各1匙,调入牛奶中喝下。
4.大米60克,绿豆20克,加水煮粥,熟后配熟猪肝2~3片同吃下。
5.羊肝粥 羊肝一具,葱30克,大米30克。 用法:将羊肝切细,大米淘净。先将葱水煎取汁,加羊肝、大米煮为稀粥。待熟后调入食盐适量服食。
(备注:蜂蜜可根据情况间断用,不须长期服用。)
附:穴位
1.上明穴 隶属奇穴。
【定位】在额部,眉弓中点,眶上缘下。
【解剖】在眼轮匝肌中,浅层有眶上神经分布,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布。
【作用】明目利窍。
【主治】角膜白斑、屈光不正、视神经萎缩。
2.睛明:手足太阳、足阳明、阴跷、阳跷五脉的交会穴,能清热明目,除浊。可明显缓解眼部疲劳。
【定位】在面部,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,内眦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眼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,眼神经的分支,动眼神经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①近视,目视不明,目赤肿痛,迎风流泪,夜盲,色盲,目翳;②急性腰痛。
3. 翳明
【定位】在颈部,翳风后1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有耳大神经的分支。深层有颈深动、静脉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,眩晕,失眠;②耳鸣,目疾。
4.光明 络穴
【定位】在小腿外侧,外踝尖上5寸,腓骨前缘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腓浅神经,腓肠外侧皮神经。深层有腓深神经,胫前动、静脉。
【主治】①目痛,夜盲,目视不明;②乳房胀痛,乳汁少。
5.天门:为小儿特定穴,具有发汗解表、开窍醒脑、镇静安神的功效。令神得以安,脑得以清,目得以明。
6.坎宫:本穴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,推坎宫能醒脑明目、止头痛。
7.太阳:采用运法,放松眼部肌肉与神经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眉梢与目外眦之间,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。
【解剖】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,面神经的颧支和颞支,下颌神经的颞神经,颞浅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作用】醒脑明目、止头痛。
【主治】①目赤肿痛,目眩,目涩;②偏正头痛,口眼歪斜,牙痛。
8.耳后高骨:耳后入发际,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。揉之可镇静安神以醒脑开窍。
9.印堂
【定位】在头部,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。
【解剖】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,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,眩晕,失眠;②鼻塞,鼻渊,鼻衄,眉棱骨痛,目痛;③小儿惊风。
10.攒竹: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位于眉头陷中,能通络明目,具有很好的调气作用。
【定位】在面部,眉头凹陷中,额切迹处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,眶上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。
【主治】①目痛,眉棱骨痛;②目视不明,目赤肿痛,眼睑瞤动,眼睑下垂,迎风流泪;③面瘫,面痛;④腰痛。
11.鱼腰:位于眉毛中,是经外奇穴,能镇静安神、疏风通络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瞳孔直上,眉毛中。
【解剖】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,面神经的分支,眶上动、静脉的外侧支。
【主治】①目赤肿痛,目翳,近视等;②眼睑下垂,口眼歪斜。
12.丝竹空:属于手少阳三焦经,三焦经、胆经之交会穴。位于眉梢凹陷中,能疏风清热,缓解眼部疲劳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。
【定位】在面部,眉梢凹陷中。
【解剖】分布有眶上神经,颧面神经,面神经颞支和颧支,颞浅动、静脉的额支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,眩晕,目赤肿痛,眼睑瞤动,口?;②癫痫。
13.阳白:属于足少阳胆经,胆经、三焦经、胃经、大肠经、阳维脉、阴维脉之交会穴,能生气壮阳,疏通局部气血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眉上1寸,瞳孔直上。
【解剖】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,眶上动、静脉外侧支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,眩晕;②视物模糊,目痛,眼睑下垂,面瘫。
14.四白:属于足阳明胃经,能疏经通络,调整局部气血。《甲乙经》:“目痛口僻,戾目不明,四白主之。”
【定位】在面部,目正视,瞳孔直下,眶下孔处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,面神经的颧支。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、静脉和神经穿出。
【主治】①目赤肿痛、目翳、眼睑瞤动、迎风流泪等目疾;②口眼歪斜,面痛,面肌痉挛;③头痛,眩晕;④胆道蛔虫症。
15.承泣 胃经、阳蹻、任脉之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面部,目正视,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,面神经的颧支。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,眼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主治】①眼睑瞤动、目赤肿痛、夜盲、迎风流泪等目疾;②口眼歪斜,面肌痉挛。
16.颧髎:属于手太阳小肠经,手少阳、太阳的交会穴,其下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,能缓解眼部疲劳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。
【定位】在面部,颧骨下缘,目外眦直下凹陷中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,面神经的颧支、颊支,面横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。
【主治】口眼歪斜,眼睑瞤动,齿痛,面痛,颊肿。
17.球后
【定位】在面部,眶下缘外1/4与内3/4交界处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眶下神经,面神经的分支,眶下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动眼神经下支,眼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,眶下动、静脉。
【主治】目疾。
18.推宝瓶:可疏通泪道,缓解不适,提高视力。
19.角孙:属于手少阳三焦经,手足少阳、手太阳的交会穴,能清利头目、疏风活络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耳尖正对发际处。
【解剖】分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,颞浅动、静耳前支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,项强;②目赤肿痛,目翳;③齿痛,痄腮。
20.百会:位于巅顶部,归属督脉,是督脉、小肠经、大肠经、三焦经、膀胱经、胃经、胆经、肝经之交会穴,具有升阳举陷、益气固脱、明目之功效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。
【解剖】布有枕大神经、额神经的分支,左、右颞浅动、静脉和枕动、静脉的吻合网。
【主治】①头风,头痛,眩晕,耳鸣;②中风,痴呆,癫狂痫,癔病,瘛疭;③惊悸,失眠,健忘;④脱肛,阴挺,腹泻。
12.四神聪:属于经外奇穴,具有镇静安神、清头明目、醒脑开窍的功效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,共4穴。
【解剖】布有枕动、静脉,颞浅动、静脉顶支和眶上动、静脉的吻合网,枕大神经,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①失眠,健忘,癫狂,痫证;②头痛,头晕,目疾;③中风偏瘫。
22.头维:足阳明、足少阳、阳维脉的交会穴,具有清利头目、活血化瘀、镇静止痛的功效。
【定位】在头部,额角发际直上0.5寸,头正中线旁4.5寸。
【解剖】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,面神经的颞支,颞浅动、静脉的额支等。
23.曲差
【定位】在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0.5寸,旁开1.5寸,及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/3与中1/3交点上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滑车上神经,滑车上动、静脉。深层有腱膜下疏松组织,颅骨外膜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;②目视不明,鼻塞,鼻衄。
24.肝俞 肝之背俞穴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具有疏肝利胆、益肝明目、疏肝理气、行气止痛的作用。
【定位】在脊柱区,第9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第9、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第9、10胸神经后支的肌支,和相应的肋间后动、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主治】①黄疸,胁痛,脊背痛;②目赤,目视不明,夜盲;③吐血,衄血;④眩晕,癫狂痫。
25.脾俞 脾之背俞穴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能健脾胃、助运化、消食积,以补后天之本。可用于保健。
【定位】在脊柱区,第11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第11、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第11、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及肋下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主治】①腹胀,呕吐,泄泻,痢疾,便血,纳呆,食不化,怠惰嗜卧;②水肿,黄疸;③咳嗽痰多,背痛。
26.胃俞 胃之背俞穴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能和胃健脾,多与脾俞合用,改善消化系统,促进营养的吸收。
【定位】在脊柱区,第12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主治】①胃脘痛,呕吐,腹胀,肠鸣;②胸胁痛。
27.肾俞 肾之背俞穴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具有培育元气、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等功效。可用于全身保健。
【定位】在脊柱区,第2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第2、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第2、3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腰动、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。
28.分推胸八道:促进胸部血液循环,保证头面部血液供应。
29.期门 肝之募穴,肝经、脾经、阴维脉之交会穴。
【定位】在胸部,第6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主要布有第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,胸腹壁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,第6肋间后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作用】疏肝利胆,明显改善消化道症状。
30.中脘 胃之募穴,腑会,任脉、小肠经、三焦经、胃经之交会穴。
【定位】在上腹部,脐中上4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,腹壁浅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作用】和胃理气
31.气海
【定位】在下腹部,脐中下1.5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,脐周静脉网。深层有第11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作用】调气机、益元气、补肾虚、固精血。
32.关元 小肠之募穴,任脉、脾经、肝经、肾经、冲脉之交会穴。
【定位】在下腹部,脐中下3寸,前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浅层主要布有第12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,腹壁浅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第12胸神经前支的分支。
【作用】补肾壮阳、温通经络、理气和血、补虚益损,壮一身之元气。
33.天枢 大肠之募穴
【定位】在腹部,横平脐中,前正中线旁开2寸。
【解剖】浅层主要布有第9、10、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,脐周静脉网。深层有腹壁上、下动静脉的吻合支,第9、10、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。
【作用】过滤血液,促进新陈代谢。
34.合谷 原穴
【定位】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,手背静脉网桡侧部,第1掌背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。
【作用】①属阳主表,取清走衰,宣泄气中之热,升清降浊,疏风散表,宣通气血之功。②“面口合谷收”,齿、眼、喉咙(咽喉)等症之特效穴。
35.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,胃腑的下合穴,能调理脾胃,有加强运化功能。
【定位】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。深层有胫前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主治】本穴为全身强壮要穴,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。
36.血海
【定位】在股前区,膑底内侧端上2寸,股内侧肌隆起处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,大隐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股动、静脉的肌支,股神经的肌支。
【作用】补血养肝。
37.三阴交 脾经、肾经、肝经之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,大隐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胫神经,胫后动、静脉。
【作用】调补肝、脾、肾三经气血。
38.风池 胆经、三焦经、阳维脉之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颈后区,枕骨之下,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枕小神经,枕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浅层有枕大神经。
【主治】①头痛,眩晕,失眠,癫痫,中风;②目赤肿痛,视物不明,鼻塞,鼻衄,鼻渊,耳鸣,咽喉肿痛;③感冒,热病;④颈项强痛。
39.大椎 督脉、大肠经、三焦经、小肠经、胃经、胆经、膀胱经之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脊柱区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。
【解剖】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,棘突间皮下静脉丛。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(后)静脉丛,第8颈神经后支的分支。
【主治】①项强,脊痛;②恶寒发热,咳嗽,气喘,骨蒸潮热,热病,疟疾;③胸痛;④癫狂痫,小儿惊风;⑤风疹,痤疮。
40.拿揉颈项:可起到眼神经调节作用,有效改善眼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状况,能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的痉挛,并恢复血管的舒缩功能,从而缓解睫状肌的痉挛状态。
41.肩井 胆经、三焦经、阳维脉之交会穴
【定位】在肩胛区,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。
【解剖】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,颈浅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深层有颈横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,肩胛背神经的分支。
【作用】活血通络,促进血液循环。
版权所有 © 1945-2025 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
医院地址: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双榜东路199号
威海信息港提供技术服务
鲁ICP备18034206号-2